面包屑导航 首页 / 新闻动态 / 企联动态

企联动态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新闻来源:字号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
赛轮集团刘燕华:以“科技创新”和“用户思维”锻造中国轮胎的世界品牌

10月31日晚,在“企业让城市更美好”青岛优秀企业家分享会上,赛轮集团董事长刘燕华又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青岛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。

刘燕华.png

与会间隙,刘燕华就企业发展、行业赋能、全球布局等话题接受采访。从“深耕橡胶行业的企业管理者”到“服务青岛工业的新会长”,她的分享始终围绕两大核心 ——科技创新的坚持与用户思维的深耕。这两个理念,不仅塑造了赛轮从实验室走向全球的成长路径,也成为她对新使命的思考原点。

新使命:以赛轮实践赋能青岛工业高质量发展

“这份信任,其实是对赛轮深耕行业、坚持创新的集体肯定。”刘燕华谦逊地看待新角色。她特别提到了赛轮的创始元老、首任会长袁仲雪,是他带领赛轮从青岛科技大学走出,依托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坚持科技创新,致力于“让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”。

面对新使命,刘燕华直言,赛轮作为连续多年青岛民营制造业榜首企业,有责任将自身实践转化为行业共识。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引领发展新的生产力,并强调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”的要求,她明确了下一步的打算与计划:“赛轮以“做一条好轮胎”为使命,要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全球化战略布局。同时,我们也有责任通过工业经济联合会这个平台,与青岛其他工业企业相互借鉴、相互赋能,共同走向高质量发展。”

初心与基石:“十年磨一剑”破解百年技术困局

谈起赛轮一路走来的历程有没有可以复制的“成功经验”,刘燕华说:“最关键的一点,就是在企业战略上能否坚持长期主义。”

“科技创新不是容易的事,尤其在轮胎这样的行业。”刘燕华以困扰世界轮胎行业百年的“魔鬼三角”难题为例——轮胎的滚动阻力、抗湿滑性和耐磨性无法同时提升,“打破这个魔咒,没有捷径。”刘燕华说。多年来,赛轮聚焦科技创新,创造了业内的多个“第一”和“唯一”:完成了轿车胎、卡车胎、工程胎三大自主技术体系,研发出的巨型工程子午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发布了全球首个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“橡链云”。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世界首创“化学炼胶”技术研发的“液体黄金”轮胎,更是成功打破了困扰行业百年的“魔鬼三角”定律。

“我们花了十几年,失败了无数次,才实现这项突破。”刘燕华感慨道。在她看来,这种投入考验的是企业家的定力:“科技创新这条路是很艰难的,长周期大投入。如果没有战略定力,如果只追求短期利益,就不可能坚持真正的科技创新。”

这份坚持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液体黄金轮胎2022年在中国替换市场一经上市,便以其卓越的性能表现赢得了市场口碑,让赛轮以民族高端品牌的形象深入消费者人心。

破局与跃迁:从“技术领先”到“用户信任”

拥有顶尖技术后,如何打造世界级品牌?刘燕华认为,实现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品牌”跃迁的支撑点,除了产品力,更重要的是用户思维。“品牌不是我们说自己品牌价值多少,而是用户是否信任你,当用户选择产品时,首先能不能想到你。”为此,赛轮进行了一场全面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型。

她给我们打比方,细致地剖析了用户场景的多样性:城市通勤与极限越野的驾驶者、寒冷地区与湿热地区的用户、追求竞速的年轻人与注重家庭安全的车主、计程车司机与长途卡车司机……不同的场景,用户对轮胎的需求截然不同。

这意味着我们要理解用户真实需求,提供适配场景的产品,并通过完善的渠道和服务体系,为用户创造完整价值。

正是这种深刻的用户洞察,让赛轮的“液体黄金”轮胎牢牢定位为民族高端品牌。今年6月,赛轮又新发布了液体黄金轮胎时尚系列——液体黄金彩边胎,以“时尚单品+个性符号”为定位,将尖端科技与时尚美学深度融合,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轮胎使用体验。如今赛轮品牌价值已跻身世界前十。“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发现,原来中国的轮胎也可以这么好。我们也预计未来几年,中国的轮胎品牌能站到世界前列。”刘燕华非常有信心。

全球布局:以本土化实践赋能青岛企业“出海”

作为中国轮胎行业首个“走出去” 建工厂的企业,赛轮的海外布局已覆盖越南、柬埔寨、印尼、墨西哥、埃及等地。在刘燕华看来,这份“出海经验”是赛轮能够回馈青岛的又一重要资产。

赛轮的全球化,核心是“三位一体”的本土化战略:研发本土化,赛轮在全球设立了研发中心,针对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开发产品,如在东南亚定制高湿热环境配方;制造本土化,建设海外生产基地,缩短供应链,高效服务当地市场;营销本土化,在北美、欧洲等地建立本土服务团队,让海外员工共享发展红利。

“全球化就是本土化。”刘燕华总结道,“最终目的只有一个:更高效、更敏捷地服务当地用户。”

共生成长:青岛“沃土”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

作为从青岛这片沃土成长起来的企业,刘燕华深切感受到城市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。在她看来,企业的长期主义能落地,离不开城市的 “耐心与支持”,更离不开青岛 “品牌之都” 的基因加持。

“赛轮在发展过程中,尤其是早期进行长周期科技投入时,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耐心和支持。”她动情地说,“他们非常理解赛轮想做什么,并在项目验证、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了长期主义的陪伴。像青企联都给予了我们极大地信任,给我们做了指导和引领。”

这种支持不仅来自政府,还来自整个产业生态。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“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军校”,以其为核心形成的橡胶产业链,为赛轮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。这种“科大模式”正是产学研深度融合、全产业链发展的可复制范本。

“今晚我们三百多位企业家齐聚在一起,能感受到青岛真正把企业家和企业当成了最宝贵了的资产。”刘燕华说。

从坚持科技创新的“长期主义者”,到贴近用户的“价值创造者”,再到赋能行业的“生态共建者”,赛轮走出的是一条中国制造向高端突破的典型路径。展望未来,刘燕华对赛轮的愿景清晰而坚定:“赛轮将坚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让‘液体黄金’这样的中国技术助力全球汽车工业,也推动青岛从‘橡胶之都’迈向‘世界橡胶创新策源地’。”(文/孙啸)


回到顶部